查看原文
其他

【图文解读】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课文7《溜索》

初中之友 2021-07-14


电子课本

点击图片查看大图

▼▼▼

课文朗读

 点击上方绿标听有声阅读,解放双眼

知识点

一、积累词语 

涓涓:细水慢流的样子。 

探视:查看;窥视。 

俯身:指弯腰向前向下有时同时弯膝。 

扭绞:指用两股以上的条状物向相反方向转动。 

顷刻:片刻,表示行动或事情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。 

寻思:琢磨,心里琢磨。 

拳打脚踢:用拳打,用脚踢。 

千钧之力:三十斤为一钧,千钧即三万斤。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。 

战战兢兢:形容恐惧得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。 


二、整体感知 

㈠理清全文思路,并作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: 

(1)距离怒江越来越近,我的心也越来越紧。最后抵达江边人牛都被吓得屏气腿颤。

(2)我们发现自己处在垂悬的江边壁顶上,深远、喧腾的 怒江让我们心颤不已。

(3)领队稳坐在沉静的马上沉着带领慌神的驼队向峡上绳索进发。

(4)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极其利索地溜索。

(5)剩下的汉子也决定溜索。

(6)汉子们将吓得精神几近崩溃的牛群以及驮子熟练沉着 地运到对岸。

(7)最后领队和我溜索,我溜索时心惊胆颤,溜过后又激动、惊奇。

(8)我发觉领队呼出响哨飞跃下索头走到跟前。

(9)溜索后,惊魂未定的我感觉牛们和我都长出了一口气, 我又感觉到了闷雷声。 

主要内容:一个首领带领马帮一起溜索过怒江。 


㈡划分段落,概括大意 

开端:抵达怒江边,心惊又胆战。 

发展:马帮过溜索,无畏而熟练。 

高潮:首领够沉静,助我过溜索。 

结局:顺利到对岸,再次上征途。 


(三)深入解读

1.作者是如何描写峪谷的险峻的? 

①作者运用了烘托的手法,通过我远眺感觉怒江“深远似 涓涓细流”、俯瞰江底“蓦地心中一颤”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。

②作者描写怒江峡谷的险峻时,非常注意变换角度,将 “我”的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,多角度展示峡谷壁顶孤 悬、高峻、险恶的特点。 

③段中通过“一派森气”“蓦地心中一颤”等心理方面的 细节描写充分抒发了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、惊恐之情,让读者如临其境。 


2.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,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? 

①溜索前牛“早卧在地下”,两眼失神、浑身发抖,这些描写生动地体现出牛此时的惊 恐失态之状。此时我也“抽一口气”“腿子抖起来”,牛的惊恐与我的恐惧相互映衬,从侧 面烘托出怒江峡谷孤悬、高峻、险恶的特点。 

②溜索过程中,牛“叫不出声”、屎尿失禁,而赶牛溜索的汉子们则不慌不忙。牛的失态反衬出汉子们的沉着、果断。 

③牛溜完索便迫切地想离开,我“顺风出 一口长气”,我与牛仍然相互映衬。而我发现溜索前后领队始终气定神闲。牛和我与领队形成强烈对比,更加突出领队的冷静、沉着地性格。 


3.小说中三次写到鹰,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?请简要分析。

 ①“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”强化了峡谷的荒凉僻静,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; 

②“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”暗示骑手来了; 

③“那只鹰又出现了”,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 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,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。 


4.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,请统观全文,简要分析领队形象。 

①快到怒江峡谷时,领队“只懒懒说”“稳稳坐在 马上”“笑一笑”。我和牛的恐惧反衬出领队从容 不迫、胸有成竹的性格;

②溜索前领队下马用手“敲一敲那索”,“哑声问”余下的汉子们是否可还歇,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,这些细节都体现出领队细心、认真、负责 及关爱他人的品格; 

③领队用眼“瞟一瞟”立即有汉子站出来,表现出领队受人尊敬的地位,也体现出他和汉子们配合默契。 

④领队打着尖细的忽哨,“飞到索头”“抽身跃 下”,最后一个溜索。这些都表现出领队非凡的身手、粗犷的为人、领袖的气质。 


5.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,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。 

 (1)飞渡峡谷的情景: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,战胜艰险; 

(2) 驮队的人际关系:体现团结协作,相互信任,关心爱护; 

(3)动物形象: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、像骏马奔驰,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; 

(4)“我”与领队的对照: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。 

图文解读

点击图片查看大图

▼▼▼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